09_瑞典設計獎Design S展現由設計師與優良製造商合作的好產品
圖片4
圖片3
圖片2
IMG_2577
IMGP1375
IMGP1375
10_新銳瑞典設計獎展現新世代設計多元面貌_01
10_新銳瑞典設計獎展現新世代設計多元面貌 (圖為2016得獎作品_多元風格部落_)
bd-banner16-01
08_台灣漆藝藉由瑞典設計師的雙眼展現出工藝新層次
05_全世界發行歷史最悠久的FORM雜誌,以1930年代之後的封面展示近90年來的瑞典平面設計發展
04_時間長廊以文獻與文字說明帶領民眾深入了解瑞典設計發展
03_經典大師Carl Malmsten家具講求傳統工藝精神,機能主義大師Bruno Mathsson開發新材質符合人體工學,帶領瑞典設計進入1950年代的設計高峰
02_知名瑞典藝術家Carl Lasson與其夫人打造的家居生活形塑了現代瑞典設計
01_瑞典設計展主視覺象徵瑞典以設計軟實力撐起一片天
圖片1
2016世界台北設計之都
瑞典設計展Design Solution

bd-banner16-01

從瑞典設計獎一探瑞典設計史

文/ Kerstin Wickman 瑞典設計史學家

二戰後,推陳出新的產品與急速成長的商品消費引領人們邁向令人眼花繚亂的新世界。美學與物質上的良莠變得難以判斷,因此交給專業人士來評斷成了一股趨勢,周刊和日報開始跟隨家居研究機構(Hemmens Forskningsinstitut)的風潮,專門的記者變多了,消費報導也成了新的領域。家居研究機構後來成了瑞典消費問題研究中心(Konsumentinstitutet),再變成瑞典消費者機構(the Swedish Consumer Agency)。另一方面,瑞典合作聯盟(KF,the Swedish Cooperative Union)的測試廚房行動,促使ICA連鎖超市也開始測試產品,試著找出優質商品—這股潮流仍持續到今日。消費者常常不知道新產品的用途或用法,設計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也成了宣傳產品與品牌的方式。

好設計當道,瑞典設計獎掀起全球設計狂潮!

葛列格與尼爾保森(Gregor and Nils Paulsson)在1957年的著作《物品的用途與印象》(Tingens bruk och prägel)裡提到「選擇商品時,也同時選擇了生活方式」。外觀表露內在,忠實將內容傳達於外表的商品就是優良產品。從那時候起,英美評論家流行使用「優良設計」的概念,像是那些在倫敦設計中心或是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的設計作品,瑞典人也開始討論起什麼才是「好」設計。

國際設計大展、國內設計競賽和獎項在二戰後,開始於西方世界蓬勃發展,而今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可以見到類似情況。不管是從事物件設計或是服務設計,五E是設計工作共通的基石:經濟(economics,永續發展)、人體工學(ergonomics,生理、認知與情緒)、美學([a]esthetics,讓人們產生興趣)、倫理(ethics)與生態(ecology)。在此,我想再加上另一個以E開頭的概念:同理心(empathy)。設計大賽的評審依據這些原則來評選參賽的設計作品,早在1985年的「所以,設計」(Därför design)大展中,瑞典工藝與設計協會(Svensk Form)便定義了這些評選原則,讓設計的中心概念更為清楚,也讓展覽參觀者能夠思考物件的內在特質。少了這些說明,僅以主觀的美醜評斷,設計獎可能讓人摸不著頭緒。

 

從現代到當代,不變的是對於好設計的追求!

Design S瑞典設計獎及其巡迴展延續著瑞典工藝與設計協會長久以來的競賽、獎項與展覽傳統。少了這些傳統,今日的我們可能不知身在何處。這些活動的目標可能是為了修補問題、滿足需求,有時是做出改變,有時則是證明某項產品的過人之處。幾個影響設計領域發展的例子如下:1899年的現代家具大展(Moderna Möbler)讓年輕的建築師與受過訓練的藝術家來挑戰設計嶄新的家具,既要有藝術特質,又要能展現工藝與當代風貌,這都是當時瑞典所缺少的東西。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大展(The Stockholm Exhibition)前夕,主辦單位宣布了設計大賽,以形式簡單、機能多樣、使用現代材料與新穎製造技術或是適合功能導向的小型公寓家具為目標,廣邀設計師參與設計競賽。翻轉潮流總是需要時間,直到二戰後,這些想法才被大眾接受。

不管在國內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瑞典工藝與設計協會運用展覽的方式帶給大家新的概念、產品與生活型態。我們無法想像要是沒有在米蘭三年展中獲得那些金牌、銀牌的肯定,沒有1954到1957年間在美國舉辦的北歐巡迴展,沒有1951到1970年間美國倫寧獎(Lunning Prize)獎助了許多年輕的北歐設計師,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會變成甚麼樣子? 1955年赫爾辛堡大展(H55)所提出超現代產品與生活方式更是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儘管時代需求有所變化,但藉由國內外的展出,這股潮流仍持續著。近年來,這些大展更進一步提供展出機會給新銳與尚未嶄露頭角的設計師,讓他們的想法能呈現於大眾面前。

 設計引領,產業走出困境,瑞典設計風靡國際

1950年代與60年代初期已站穩腳步的瑞典家居產品工業,在60年代後開始面臨低成本商品的嚴酷競爭,一開始來自歐洲其他國家,而後是亞洲。少了製造機會,設計師也越來越難找到發揮長才的舞台。這個議題成了80年代初期,瑞典工藝設計協會裡最常出現的討論。因此FORM雜誌決定針對那些仍在生產、製造大眾消費品的設計公司及工坊進行普查,並認為應該要鼓勵這些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製造商。1983年,瑞典設計工藝協會創立了瑞典傑出設計獎(the Excellent Swedish Design Awards),表揚生產公司與設計師,並邀請知名平面設計師艾瑞克森(Hans Christer Ericson)設計獎項標誌。「瑞典傑出設計獎」大獲成功,持續了二十年,卻也遭受不少批評,特別是「傑出」或「瑞典」等字眼備受質疑。「瑞典傑出設計獎」停辦後,新的設計大獎「Design S 瑞典設計獎」於2006年應勢成立,得獎的設計產品皆在瑞典與海外巡迴展出。

當代生活中,曝光率越高,就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也更能在世界上站穩腳步。瑞典設計工藝協會所舉辦的這些獎項讓製造商與設計師不僅思考短期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學著將眼光放遠,努力創造出獨特精良的產品。這些成果一旦能被展出,消費者也就有機會來認識這些精品。設計需要公共領域,讓大眾能從各種可能的角度去討論。相較以往,我們更需要思考生存的意義。這些優秀的產品與創新,被投注了大量的想法與願景,因此我們必須讓它們登上舞台—畢竟,這些產品不用犧牲地球,就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展場照片

01_瑞典設計展主視覺象徵瑞典以設計軟實力撐起一片天 02_知名瑞典藝術家Carl Lasson與其夫人打造的家居生活形塑了現代瑞典設計 03_經典大師Carl Malmsten家具講求傳統工藝精神,機能主義大師Bruno Mathsson開發新材質符合人體工學,帶領瑞典設計進入1950年代的設計高峰 04_時間長廊以文獻與文字說明帶領民眾深入了解瑞典設計發展 05_全世界發行歷史最悠久的FORM雜誌,以1930年代之後的封面展示近90年來的瑞典平面設計發展 08_台灣漆藝藉由瑞典設計師的雙眼展現出工藝新層次 09_瑞典設計獎Design S展現由設計師與優良製造商合作的好產品 10_新銳瑞典設計獎展現新世代設計多元面貌 (圖為2016得獎作品_多元風格部落_) 10_新銳瑞典設計獎展現新世代設計多元面貌_01 IMGP1375

 

 

開幕記者會:2016/3/11 (五) 14:00~16:00

展期:2016/3/12 (六)–2016/4/10(日)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策展單位:瑞典工藝設計協會 Svensk Form、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Business Sweden、IKEA

合作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北歐櫥窗、丹麥倉庫

FORM Magazine、漂亮家居

晶華酒店

翔輝運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