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本案特色

當高雄市進入網路都市的進程中,即使相隔萬里距離,一個按鍵即能溝通,速度進展是不可同日而語。文化的傳播與學習,也不再有時間差。世界各地的信息、流行文化及文化價值,已是零時差的轉嫁與複製。

在面對新媒體、新科技的時代,如何閱讀高雄城市的性格,在現代文化地景中,反思如何在單向而線性化的進步觀點,為未來詮釋、留存當代高雄的面貌,則是本次公共藝術策劃的另一層目的。

公共藝術的介面,包括了藝術創作、地景空間、社區民眾與歷史人文等四個層次。本次策劃,亦將透過公共藝術品的設置,不僅創造人與作品的互動,亦將以藝術的行為為介面,創造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將公共藝術本身的週期性、過渡性、及市民心理期盼的內涵匯聚,創造新的城市活動經驗。

作品介紹

(一)凹子底站

作    者:朱宇明

作品名稱:明日都星

作品說明:

作品運用環型攝影與數位影像結合的技術,將捷運站周遭的環境特色巧妙地融入捷運站內,並將其過去、現在與未來城市印象交互融合,讓原本荒蕪的大片農地、繼起的住宅大鎮,與未來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人文城市新形象同時在民眾眼前展現。

1 2

(二)巨蛋站

作    者:可樂王

作品名稱:日出台灣

作品說明:

作品所表達的是台灣日出時,一切即將剛開始的那一刻。大家都朝氣蓬勃地在天空飛翔,一起迎向未來,與巨蛋站象徵科技未來的發展互相呼應。整張圖的畫面充滿著一股歡樂的氣氛,儼然成為一座新的台灣式迪士尼遊樂園。透過童稚般的筆觸、童心般的趣味畫面,讓高雄打開世界的大門,歡迎所有的人一起來加入這充滿新希望的行列,手牽手迎向嶄新的未來。

3 4

(三)生態園區站

作    者:楊文霓

作品名稱:綠野仙蹤

作品說明:

以一種「穿越」的概念,表現陶壁與自然空間的相對應關係。虛實之間的「門」代表時空穿越入口意象;而門內的風情則表現高雄川流在新捷運線上的旅人新風貌。

6 5

(四)左營站

作    者: 劉育明、郭瑞祥、林武成

作品名稱:游。戲——悠游當代 戲墨古城

作品說明:

作品主要以當代藝術表現思維,將左營蓮池潭不同的自然景觀事件壓縮在共時的結構中,呈現出一個倏然靜止的、卻又於靜止畫面中局部呈顯動態擬真的趣味性及超現實性格,瞬間達到完滿形式出現的共同點。又彷如傳統與當代於方形場域中的相互參滲,綜觀左營古城風光於歷史推移的時光中不斷更迭之意象。

7 8 9

(五)油廠國小站

作    者: 戴威利

作品名稱:半屏新綠

作品說明:

畫面中由多彩馬賽克鑲嵌構成之彩色半邊色塊面,充分象徵著半屏山文字想像與圖象表達,抽象之半屏色塊以藝術性詮釋著此地之人文地理特質,引發觀者無限想像,並在八根地面圓形墩柱體圓周,分別形成圖象與視覺上不同之變化,構成具有故事性與節奏感之整組作品。

10 11

(六)楠梓加工區

作    者: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作品名稱:工業的力量

作品說明:

擷取並轉換「加工業產品」的直接影像,來詮釋此區域市民的生活內涵,是本站「工業的力量」的公共藝術發想途徑。運用「加工品」-如生活電器、工具機、腳踏車、醫療器材等產品的單元組合影像,來顯示零配件之組裝意象。這個高度透視性、重疊感、具超現實尺度感的巨大X 光學透視影像,在數位科技時代裡,促使「人」與「物」的角色置換。在收票機、站務室、通道、柱廊、樓梯、電梯及手扶梯所構成的透明空間之中,這個影像裝置引領旅客像細小零配件般,穿梭在工業影像的叢林之間,使得冷峻的工業語彙頓時衍生為科技時尚的張力,也使得「加工業」細緻的生產過程,由工業的力量轉化為生活美感的表現。

12 13

 

(七)後勁站

作    者: 董陽孜

作品名稱:海納百川

作品說明:

「海納百川」出於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說明大海之所以廣大深厚,緣其涵納百川,不擇細流。作品除了說明高雄是軍、工、商、漁多元化的港灣大都市,同時呼應位於本站旁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砥礪莘莘學子,無論求學或做人處事皆須抱有海納百川的態度與胸襟,謙卑地吸取多面向的知識與經驗,敞開胸懷目光放遠,不拘泥於細枝末節,朝向「處處皆是學問,人人皆為我師」的學習境界。

14

(八)都會公園站

作    者:蘇志徹、林麗華

作品名稱:生命的力量

作品說明:

在都市叢林的夾縫中尋找空間的綠色精靈企圖喚醒習於被建築物包覆的冷漠新生代期待追逐時間的過客於短暫逗留的過程中思考生命的更替和永恆之間的法則與意義座椅+建築+雕塑+人=激發”生命力”的空間。

15 16

 

 

  • Date: 2008
  • Filed under: 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