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特色
學校是教育單位,也兼負社區社會教育之責任義務,透過公共藝術之創作,將啟蒙更多藝術的種子,並讓藝術的因子擴散至鄰近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藉此提升民眾對居住環境的美感需求。
本公共藝術計畫擬以「公開徵選」的方式徵選適合藝術家團隊(個人)來進行藝術創作,期望藉此引發校園集體經驗並創造出新的價值,進而在心理認同的層面產生作用,才能深化有公共藝術的價值。唯有更多藝術種子的萌芽與茁壯成長,才能讓藝術大環境受到更多的尊重與滋養。
作品介紹
作品名稱:旭照萬興 ・ 躍發千苗,共計六件作品。
公共藝術作品結合原有的校園建築,創造萬興的藝術新空間,讓小朋友在此接受師長的愛與包容,學習各項知識,獲得養分和照顧;他們就會如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展現無與倫比的生命力,散發成長的快樂與喜悅。
「旭照萬興・躍發千苗」展現萬興全人教育的理念,以七彩太陽的溫暖光線照耀守護樹苗地標與千苗種子門,讓個個小苗們在春風化雨的校園環境中感受生命律動的力量,和環境相應唱出一首首生命的歌謠,譜出屬於自己的成長之樂。
(一)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框
作品說明:
「戲中學之框」展現遊戲中學習的樂趣,生態循環是作品詮釋的主軸重點,生態池中所看到青蛙四個成長過程,傳達生命不同的階段特性。 「戲中學之框」畫框如同紙張的邊界,畫框與形體的關係會因不同的高度與角度觀察而產生多樣性,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可觀察到青蛙不同的形態,進而了解觀賞物在空間中有很多可能性與多樣性的呈現。
(二)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彩
作品說明:
「戲中學之彩」主要由紅、黃、藍三原色的小點構成,傳遞出繪畫重要的混色概念,以及點、線、面的基本造形觀念。抽象化是藝術創作中重要表現的形式之一,「戲中學之彩」作品中許多小圓點所構成的畫面,看似是抽象,但在不同尺度觀看的自然世界中也常見到類似的畫面。設置在小朋友學習色彩的美勞教室中,讓小朋友理解到許多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愛
作品說明:
水是自然界賴以生存重要的基本物質,「戲中學之愛」利用材料色性表現出水晶瑩剔透的特質及迷人的特性。在塑膠繩產生的「水平面」上安排各種動物的剪影,以闡述水與動物的相關性與重要性。以透明樹脂與塑膠繩所構成的「水平面」依附多種類型的動物剪影,這些動物以課程中出現動物為主。藉由線性所構成LOVE的英文字形,以傳達對自然課程重要的教育特質「愛」。
(四)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聚
作品說明:
「戲中學之聚」設置於師生聚集的多功能教室牆面,眼前所看到作品的排列方式,是一種活撥的、群體的與具有方向性的,這如同在顯微鏡下所看到的世界。生活中人造的、工業用的、商業用的、大眾所使用的顏色,都具備有活潑、明亮與多彩的特性,「戲中學之聚」主要呈現顏色的特性,藉由單一元素展現不同色彩變化與活潑的排列。
(五)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影
作品說明:
「戲中學之影」設置於萬興連通空橋上,本作品想讓小朋友有一個夢幻與過度空間的經驗。利用魔術師的雙手、創造出一個神奇的轉變過程,光線及影子所產生的關聯性,或是幻化成繽紛的色彩,利用影子變形的原理強調出雙手萬能可以孕育出許多神奇的特效。利用太陽光與作品之間所產生的影子原理,隨著太陽角度或是手的位置改變,變化出許多物影,在繽紛色彩的帶動下,讓空間走廊變為一個神奇世界的夢幻通道。
(六)
作 者:李昀珊
作品名稱:戲中學之數
作品說明:
「戲中學之影」設置於校內草場旁邊,作品中1、2、3、4是一個節拍概念,具有節奏與韻律的時間性。每個數字都由兩個人形組成,象徵在校園中,無論是同學或老師,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