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4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9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10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6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7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2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1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5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8

本案特色

希冀透過公共藝術之創作,除了啟蒙更多的海洋及環境教育、讓藝術的種子擴散至參觀民眾、以及鄰近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之外,更能融合北火電廠歷史文化特色,藉此提升民眾對人文、生活、環境的藝術體驗,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認識海洋及八斗子文化,達到「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的目標,以及資源永續發展之精神。

 

作品介紹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4

P1-《海洋傳說之過去‧ 現在‧ 未來 /Ocean Legends of the Past‧Present‧Future》

連建興 Lien Chien-Hsing

年代:2014

材質:油彩 / 畫布

尺寸:384×360 cm

基地:主題館三樓(簡報室外牆)Main Exhibition Building , 3rd Floor(the exterior of the Lecture room)

《海洋傳說之過去、現在、未來》以奇幻和浪 漫的三部曲,省思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對海洋資 源的開發與利用。世界古航海地圖、古文明奇 珍文物與各種神怪航海探險傳說,表現出國際 航海科學的權力版圖變遷;先進的航海輪船代 表繁榮的國際航線和可貴的現代科技。海面以 下的世界則暗示當過度開發海洋資源時,人類 終將自食惡果。沈入海底的大樓化成海底樂園, 考古潛水艇與潛水夫發現了古代沉船,在藝術 家筆下形成了海底中待探索的美麗古蹟。而天 使般的美人魚,代表了被喚醒的良知,殷切呼 喚著人們拯救可愛的世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6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8

P2-《城中城 /The City Beyond》

張力山 Chang Li-Shan

年代:2013

材質:不鏽鋼、玻璃水晶

尺寸:長1380× 寬1120× 高800 公分

基地:北火大廳 Power Hall

數量:約3萬顆水晶

「城中城」勾勒出原北火電廠建築原貌,讓觀 眾感受到人們在建築中的生活經驗與記憶。讓 昔日的榮光得以轉換再現,並以光明來照亮台 灣的未來。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9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10

P3-《TIME WITH AURORA》

陳敬元 Chen Ching-Yuan

年代:2013

材質:不鏽鋼、LED 燈箱

尺寸:長2360× 高420× 厚10 cm

基地:主題館一樓(紀念品商店旁)Main Exhibition Building , 1st Floor (near the Gift Shop)

我將走廊佈滿六角形結構的燈箱,因為這個形狀讓 我感到非常神祕,就像一個一個窗口跟觀眾敘述關 於這裡的故事。作品圖像本身則呈現八斗子由島嶼 填海成為半島,建造火力發電廠進而因歷史的邁進 與更替而成為現在的海洋科技博物館,描述台灣與 海洋之間的意像。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1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1

P4-《泡泡遇 /Bubble Bath》

何采柔Ho Joyce │ 陳怡潔Chen Agi

碧水巷廣場 Bishuixiang Square

執行團隊:黃盒子互動工程有限公司

藝術家以「泡泡」此元素作為創作的發想,氣泡象徵來自海洋地殼底 層不斷向上冒出的氣體,穿越海洋冒出水面,融合入我們每一口呼吸 的空氣中;作品中另外一個元素是以色柱去呈現泡泡旅途中所沈積出 的氣塔去表現泡泡冒生的途徑。泡泡的旅途是孕育生命的起源,地海連天的印證。

藝術家另外從海洋科學史中溯源,發現氣泡在地球生命誕生中所扮演 的重要角色。三十九億年前,地球尚無任何的生命體,海底下劇烈的 地殼變動所產生之高溫而濃郁的氣體,以氣泡的方式由海底地殼表面源源竄生而出。

這些氣泡直冒海面的過程中冷熱作用產生了一柱又一 柱的沈積物:氣塔。而氣塔中的化合物含有有機物質,正是生命體初次誕生的構成元素,於是藝術家在作品中將氣塔的意象轉化為色塔,去呈顯泡泡作為一種生命體源頭的旅途記錄。

「泡泡遇」一方面呼應了海科館建築主體內對於氣泡這個意象的使用, 藉此串聯建築主體與廣場公共藝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藝術家視「泡泡遇」的「泡」為一個動詞,希望 透過此件公共藝術作品喚起民眾一起來“泡”廣場的 意願與想像,期許這件作品能夠成為吸引民眾來廣場 活動的一個介面,讓海科館、民眾、以及海洋意象透過「泡泡遇」在廣場上相遇。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05

P5-《洄域之境 /Cross over the borderline》

劉和讓 Liu Ho-Jang

年代:2013

材質:不銹鋼、金屬、玻璃、印度黑金石、LED 燈

基地:遺址廣場 Historical Site

《洄域之境》分別以漁用浮標、碳與漁火等具地域性三項元素,作為遺址廣場的景觀雕塑創作。以在地耆老轉述的早期漁村與火力發電廠的生活風景, 提出三組系列作品在遺址基地中,象徵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的異想循環關係,讓民眾置身於空間中,如悠遊於火力發電廠與海洋敘事的吉光片羽。